2025年10月18日,第32期“花朝讲坛”在西安植物园翠华园区一楼会议室开讲。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志耘研究员以《〈中国植物志〉半世纪编研艰辛历程与辉煌——拓展与使命》为题,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既回溯经典,更锚定未来。
作为《中国植物志》编研亲历者与国际植物学合作推动者,张志耘以“史料+故事”串起半世纪征程:从人类采集和利用植物资源历史久远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学者背着标本箱翻山越岭、煤油灯下手绘墨线图的艰辛,到2000年后数字化技术介入实现物种信息“云端共享”的突破,再到走出国门,《中国植物志》登上国际舞台,缅怀和致敬为编著这些重要著作贡献毕生精力的老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志》不仅是一部“植物字典”,更是四代分类学家用脚丈量山河、用笔记录生命的奋斗史”。与此同时,张志耘结合自身参与“Flora of China”(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等国际项目的经历,分享植物学研究的“新战场”:“如今,我们既要守护编研成果,更要推动资源利用——比如基于物种分布数据助力乡村振兴,或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中国植物学的全球话语权。”谈及青年科研者,她目光坚定:“野外考察的‘土办法’或许会被技术替代,但对自然的敬畏、对细节的执着,永远是最珍贵的‘科研基因’,以信息技术和测序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给植物分类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带来了蓬勃生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的植物分类学研究除了要整合过去植物志书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外,还将涉及大量的分子系统学、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和数据,以及居群生物学的理念和方法等。
“这是一次历史的精神传承,更是一场使命的集体誓师。”西安植物园主任岳明在总结表示。《花朝讲坛》将持续搭建学术桥梁,让科学精神滋养青年成长,推动植物学研究从“摸清家底”向“创新利用”跃升,加快《陕西植物志》为代表性成果的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工作,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与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