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开心果:我的大名“阿月浑子”

来源: 时间:2025-07-20

现在过年的茶几上,总少不了一盘开心果,指尖剥开微张的果壳,发出轻脆的声响——这枚小小的“笑脸”坚果,是否也曾让你在享受美味时,对它悄然裂开的秘密心生好奇?

开心果学名叫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漆树科黄连木属、小乔木。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呈长圆形或椭圆形;雌雄花异株,雄花为稠密的圆锥花序,雌花为较稀的圆锥花序;果较大,长圆形,成熟时黄绿色至粉红色。成熟后的开心果,其硬壳会自然开裂(自然开口率并不能达到100%),也许是因为这种“笑口常开”的模样,故得名开心果。

还未成熟的开心果(图片:网络)

开心果原产中亚和中东地区,据目前的考古证据显示,人类食用开心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750年。在青铜时代(公元前3300-公元前1200年),中亚一带(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的居民就已经开始栽种开心果了。公元1世纪时,开心果被罗马人带回地中海区域栽培。之后,开心果的扩展速度一直很慢,直到公元1400年左右,开心果才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心果才被引入到澳大利亚和美国。

成熟带皮的开心果和去掉果皮后带壳的开心果(图片:网络)

我国开心果引入栽培的最早记述为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阿月浑子,味辛、温、涩、无毒,主诸痢、去冷气、令人肥健……生西国诸蕃,云与胡榛子同树,一岁榛子,二岁阿月浑子也。”故而,开心果在我国的引种栽培已有1300年。我国种植的开心果是唐代从中亚引入栽培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地区。


开心果和腰果都是漆树科的家庭成员,只不过开心果壳并不像腰果壳具有毒性,所以我们吃到的腰果都是脱壳的,而开心果都带着白色的壳。我们现在吃的开心果并不是完整的果实,而是去掉了外果皮的样子。其白色壳的外面,实际上还包裹着一层薄薄的肉质外果皮,这层果皮在采收之后就会被去除。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开心果都能充分“开心”,加工厂会把去皮干燥后的开心果统一放在装有刀片、锯齿的机床上翻滚,让其更加“开心”,从而方便我们食用里面的种仁,也就是我们吃的开心果仁。开心果的营养丰富,其种仁含蛋白质约20%,含糖15%~18%,还可以榨油。

开心果的果仁很容易感染黄曲霉和寄生曲霉,这两种霉菌都是生产黄曲霉素的高手,而黄曲霉素又是可以引发癌症的罪魁祸首。正规渠道生产的开心果,在生产中和上市之前都会严格检测其中的黄曲霉素含量。所以,价格低廉且来路不明的开心果购买时需谨慎。同时,由于开心果是漆树科的,会含有少量的漆酚。如果自身芒果过敏的话,吃开心果的时候可能也要稍微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