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奇妙水果:橘子

来源: 时间:2020-12-21

  中国有一句特别有名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于是大家都会认为,橘和枳是一个物种,只是因为水土问题,橘和枳的味道才不相同。其实这个是不对的!因为枳(Citrus trifoliata)和橘(Citrus reticulata)虽然都是芸香科柑橘属的植物,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种。在果树的相貌上,橘和枳就有明显的区别,相对于橘来说,枳更矮小一些;枳冬天就变成了光杆,而橘仍然身披绿叶;枳的叶片为指状三出叶,这跟橘的单身复叶(看起来像一张叶子的复叶)有明显的不同。

  橘子(Citrus reticulata)芸香科柑橘属,小乔木。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就开始栽培橘子了。在《吕氏春秋》中就有“果之美者,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的记载,可见橘子在那个时期已经成为果中珍品。到秦汉时期,更是形成了“蜀汉江陵千树橘”的磅礴气势。而在三国时期,垂髫之年的陆绩更是因为橘子的甜而多汁,以致在袁术家的宴会中,暗中藏了三个在袖中,为了回家后给母亲品尝。由此橘子也被赋予了“怀橘”的涵义,成为人们思亲、考亲,孝敬父母的象征,进而又多了一份文化的积淀。

  前几期小编介绍过,柑橘家族的果实在植物学上被称为——“柑果”。而柑果在水果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因为我们食用的是心皮内壁细胞发育出来的毛细胞。对!你没有听错,我们吃的就是这个“毛”!

  橘子的中果皮贴在外果皮上成了“橘络”,“橘子肉”则单独由内果皮内壁附属的囊状的腺毛细胞发育而成。所谓的“橘子皮”其实包含着外、中两层果皮。子房外壁发育成的外果皮依然担当着外皮的角色,只不过多了许多油细胞参与其中。而中果皮的变化可就大了,曾经是果肉的存在,在柑果中则沦落成外皮的一部分,向内逐渐疏松而为“橘络”,变成了寡然无味、被剥开扔掉的部分。于是,形成果肉的重担转移到了内果皮的身上。同时,由于种子多了起来,内果皮随之分散成了许多小隔间,即子房室,每室包含几粒种子。内果皮向内生长出的腺毛,变成肉质的汁囊——这便成了我们平时吃的橘子瓣。

  现在正是吃橘子的好时节,相信很多人在剥橘子的时候会出现手指有变红的情况,心里一定都怀疑过这个橘子是不是染过色的?还能吃吗?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橘子染色这个现象,是橘子本身的色素引起的吗?其实橘子皮上,除了叶绿素,就是胡萝卜素。顾名思义,胡萝卜素当然是胡萝卜色了。这种色素比较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比如,它不喜欢和水打交道,很难溶解于水里。还有,胡萝卜素的颜色比较稳定,即便是被人吃下去,进入血液,都还是橙黄色的。这么看来,染色事件的主谋不是胡萝卜素,也不是橘子本身。

  苋菜红、诱惑红是比较常见的红色食品着色剂。这些色素的如果超量使用,就有可能给人体带来危险——诱惑红有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也可能导致儿童多动症等行为障碍。我们很难判断,这些染色的橘子身上究竟被包上了什么样的色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可以被擦掉的色素一定是后来添加的,而不是橘子自身的。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心里一定在想染了色的橘子到底能不能吃?这个就得从染料和橘子两方面来说了。先说这些染料。我们吃橘子的时候,不会去舔橘子皮,所以相对而言较安全。但是,剥皮之后拿着橘子吃,手指上的色素就会被顺带着吃下去,所以剥完橘子皮一定要注意把手洗干净。还有些朋友喜欢用橘子皮泡茶的习惯。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即便碰到的不是染色橘子,很多橘子皮表面还是会喷一些保鲜或抗真菌的药剂。用这样的橘皮泡茶,喝下去的就不是健康,而是风险了。

  橘子染色当然是为了漂亮。如果是优质的橘子,本身就已经够漂亮了,只有那些质量差的橘子才需要美容。潜藏的风险就是:很多橘子在美容之前可能已经发生了霉变。所以,吃到有明显异味或酸腐味的橘子,不管它们的样子有多美丽,千万别再吃了!

  还有人说,橘子吃多了皮肤会变黄?确实,这不是谣言。橘子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如果短时间内吃太多,摄入的大量胡萝卜素无法被身体完全代谢掉,就可能“染黄”皮肤,也就是柑皮症。胡萝卜、杧果等果蔬中也富含胡萝卜素,吃多了同样可能会让人变成“小黄人”。不过不用担心,这不会对身体什么不良影响。变黄也是暂时的,等多余的胡萝卜素被代谢掉,皮肤就会恢复正常。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