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奇妙水果:葡萄

来源: 时间:2020-07-27

  一入夏,吃水果便成了炎热午后最受欢迎的事,今天的主角就是常出现在水果盘里的葡萄儿,酸甜可口的葡萄果肉多多,每一口的咀嚼都倍感幸福。

  古埃及新王朝的壁画,描绘了人们在葡萄园劳作的场景 图片:网络 

  葡萄(Vitis vinifera) 葡萄科葡萄属,木质藤本。原产亚洲西部。古埃及金字塔中发现了大量种植葡萄和酿酒的壁画,将葡萄的栽培历史定格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采摘、食用野生葡萄的记录。《诗经·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这里的薁指蘡薁[yīng yù],是一种野生葡萄,并不是今天我们熟悉的葡萄。到了西汉时期,葡萄从西域传入中国。据《史记》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可知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农民已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从而拉开了中国葡萄引种的序幕。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说过:“且说葡萄,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捐,脆而不辞,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能够吃到新鲜的葡萄,说明当时已引种栽培成功。唐太宗击破高昌后,成功引种当地特有的马乳葡萄,并亲自进行酿酒实验,最终“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益,既颁赐群臣,京中始识其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葡萄种植国家。

  关于葡萄两个字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按李时珍的说法,葡萄之所以称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醄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

  葡萄属于植物学上的“浆果”。浆果类植物种类很多,如猕猴桃、番茄、蓝莓、树莓、黑加仑。这类果子也许是太过于追求果肉那种“多汁”的极致境界,竟连内果皮也变成与中果皮同样的肉质,更为极端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实现果肉的“多汁”,部分内果皮不断将自己变得“汁液化”,放弃了自身作为“皮”的整体存在意义。

  说起葡萄和提子,很多人都会认为葡萄是葡萄,提子是提子。实际上,提子和葡萄并不是两种水果。葡萄的家族庞大,全世界的葡萄属植物有60余种,而提子只是欧亚葡萄中的一个品种而已。一般皮薄较难剥,果肉较脆的被称为提子,而皮厚易剥皮,质软汁多的则被称为葡萄。“提子”本是粤语口语对葡萄的称呼。由于早年进口葡萄借用了这一称呼,所以提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语境里,仅指进口而来、果皮与果肉不易分离、果肉较脆的品种。

  买葡萄时,常常会发现葡萄表面附着一层白霜,有人认为“白霜”是农药残留,这样的葡萄不能吃!这是真的吗?这层白霜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葡萄上的白霜是葡萄自身分泌出来的糖醇类物质,学名叫果粉。这些白霜不仅对人体没有危害,还有不小的作用。由于糖醇类不溶于水,白霜可以避免葡萄表面吸附水分形成湿润的环境,从而减少病菌滋生和侵染,也可防止葡萄采摘后因失水速度过快而皱缩。另外,白霜中富含的葡萄酒酵母可防止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中受到微生物污染。不仅如此,白霜的多少还可以作为衡量葡萄是否新鲜的重要指标。葡萄的白霜很脆弱,运输或者储存的过程中很容易蹭掉,所以白霜越多,反而说明葡萄越新鲜。除了葡萄,李子、蓝莓、西梅等水果表面也有类似的白霜,都可以安心吃。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