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染料植物:青出于蓝——蓼蓝

来源: 时间:2020-04-26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大家熟悉的成语。它出自荀子的《劝学篇》里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的“蓝”指的不是颜色,而是蓝草。这句话说靛青(靛蓝)这种颜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蓝草分为蓼、菘、马、吴、木五种蓝。《劝学》里提到的“蓝”即为蓼蓝。

  在我国古代诸多的植物染料中,靛蓝是最早进行种植、提炼、加工和应用的染色作物。据现有史料推断,至少在夏朝时期,蓼蓝就已开始人工种植。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载有:“五月,启灌蓼蓝。”说的是在农历五月,就要趁时节栽种蓼蓝。“终朝采蓝,不盈一詹,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这是《诗经·小雅·采绿》中的诗句。诗中的“蓝”,即蓼蓝。看来,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蓝”染制衣服了。通过《诗经》我们得知,蓼蓝是指用来染色的植物。那么何为蓼蓝呢?这就要从它的形态和用途说起。

  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蓼科萹(biān)蓄属、一年生草本。茎红紫色,叶卵形或宽椭圆形,干后呈暗蓝绿色。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蓼蓝的叶柄上方包裹着一层白色薄膜,这是蓼科植物的特征:膜质托叶鞘。总状花序呈穗状,花淡红色。瘦果宽卵形,呈黑褐色。蓼蓝在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

  虽然蓼蓝被称作“蓝”,但它花红叶绿,让人很难想象为什么可以染出靛蓝色?这是由于蓼蓝的叶子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吲哚酚的葡萄糖甙化合物——靛甙。带有这种化学物质的绿叶经过发酵后,会与糖化酶或碱溶液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羟基吲哚酚。经过处理后生成的无色羟基吲哚酚,会和空气中的氧气成分发生氧化作用,然后更进一步发生缩合反应,最终生成了一种蓝色的沉淀物,这就是植物染料——靛蓝(又名靛青)。

  关于制作靛蓝的工艺,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块和石头压住,使蓼蓝完全浸在水里。浸泡的时间为“热时一宿,冷时两宿”。再过滤浸液,按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待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

  在古代,蓼蓝染就的衣物,多为老百姓家所用。因为人数众多,所以青色的染料需求量大。不过可以用来制作蓝色植物染料的蓝草除了蓼科的蓼蓝之外,还有十字花科的菘蓝、爵床科的马蓝等等。

附件下载: